太魯閣國家公園大部分的面積都被原生森林覆蓋著,外表看起來平靜的森林,其實是神秘且生機無限,無時無刻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最近完成一部以森林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生態紀錄片「森境太魯閣—太魯閣森林生態紀實」,影片中記錄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生態影像,帶領您窺探太魯閣森林中的日常。
太魯閣
相信很多人搭過火車走北迴、也曾走過蘇花公路,沿途最經典的大、小清水路段可說是最精華的,只是身處風景中看風景,總有點無法一窺全貌的遺憾,如果可以從海上看清水斷崖那可就太棒了。這天,我們由崇德坂下海灘出海,要一路向北划,從海上看清水斷崖。
在坂下海灘教練教導學員划槳技巧還有離岸、靠岸技巧,這些都是獨木舟必學的操作,不聽清楚待會出海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出海後我們沿著岸邊順著洋流向北,今天是風平浪靜的好天氣,划的還算輕鬆,岸邊風景很美,不時有火車經過,翠綠高聳的青山、湛藍色大海加上色彩鮮豔的獨木舟構成一幅優美的自然風情畫。
行前操槳訓練得認真聽,不然出海後可是會手忙腳亂的
終點的巨石上方就是蘇花公路,這裡是東海岸最美的清水斷崖,從海上看特別美。
從花蓮市區往太魯閣走,大約半小時車程可以到新城,新城鄉早期因為蘇花公路的每六小時開放通行的管制而成為重要的休息區,現在最熱門的佳興冰果室就是從當時營業至今。只是現在的新城鄉因為台9線改道而逐漸沒落,在這沒落的街道之中隱藏著新城天主堂這個造型特別、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建築。
教堂裡保存的老照片記錄了當時的情境(照片翻拍自新城天主堂)
來到新城天主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大的鳥居,這種日本人專屬的神社建築為何會出現在這裡呢?1896年一名太魯閣賽德克族婦女慘遭日本駐軍強暴,當時賽德克人集體反抗突襲日軍在新城的監視哨,怒殺13名日本軍人,日本人為紀念這些殉難的軍人在新城鄉建造一座神社。這座帶著歷史傷痛的神社後來改建為新城天主堂,建造時保留了入口兩座鳥居、表參道及八座石燈籠,成為最具日本風格的小教堂。
目前在教堂仍然保留的日式建築有內外兩座鳥居(原本有三座)、八個石燈籠、兩對守護神獸等,神社主體建築在台灣光復之後被憤怒的同胞直接摧毀,現在看得到的只有基座以及聖母瑪麗亞的雕像。
這裡原本是神社裡的手水舍,現在改建為八角涼亭
新城天主堂建於1964年,主建築採用諾亞方舟造型建造,斑駁的外觀顯露出歲月的痕跡,現任神父戴宏基來自瑞士,他非常熱心的帶我參觀整個教堂。
他指著一座石碑說,這是整個教堂中歷史最久的,是什麼呢?就是紀念當時被殺日軍設置的紀念碑上頭寫的是”殉難將士瘞骨碑”,「瘞」字唸意,是掩埋的意思。
教堂裡最令人喜愛的是那兩隊守護神獸,為神社鎮邪之物。在神父住宿房舍前方,第三道鳥居及聖母園階梯旁,各保存一對完好但造型較為奇特的石製守護靈獸。位於鳥居右側的靈獸,面朝左,嘴巴開開且含著一顆珠子(玉石),稱為「阿」;另一隻閉著嘴,則稱為「吽」。「阿吽」的音譯,分別代表萬物的「初期」與「結束」。
放置於神社入口,扮演守護神角色的神獸動物,日語稱為「狛犬」,是在神社門口或拜殿前面的一對獸類像,作用為守護和避邪。
與外觀相較,教堂的內部也非常精彩,聖洗石、大壁畫還有教堂裡莊嚴肅穆的氛圍都讓人心情平靜,神父很得意的指著窗戶上的14片彩繪福音玻璃對我說,這些是他從歐洲訂製再運過來的。
新城天主堂電話 : 03-8611722
新城天主堂地址 : 花蓮縣新城鄉博愛路64號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